機器人企業,盈利才是硬道理
作者:
來源:
發布時間:2023-04-07
機器人作為“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”,研發、制造、應用已成為衡量科技創新水平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。2021年,我國機器人全行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,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.6萬臺,比2015年增長了10倍,工業機器人應用已覆蓋國民經濟60個行業大類、168個行業中類,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322臺/萬人,比2012年增長13倍。服務機器人等在教育、醫療、物流等領域大顯身手,不斷孕育出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業態。
在數據背后,許多問題老生常談,諸如我國機器人產量和安裝量均居世界前列,但整體大而不強;部分關鍵技術存在明顯短板,有被“卡脖子”的風險;比如,在減速器、伺服系統、控制器這三大核心部件國產率不足三成,中高端產品依賴進口,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……這些都是業內承認并且在逐步進步的方面。
在各方利好驅動下的機器人,在時代的洪流里看起來高歌猛進,落在每個人頭上,可能是一個浪,也可能是一座山。
自古以來,什么東西越是狂熱,越要警惕,機器人也不例外。
在需求的刺激下,狂熱是必然,但維持狂熱,必須要盈利,盈利帶來的資金才能盤活一家企業。但然而就是在盈利與資金當中,出現了一些斷層。
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,帶來的現實利益不言自明,“市場蛋糕”“搶抓機遇”等字眼足以看出從業者們對其發展性的判斷,如何“搶”又如何“分”,成為當下機器人各細分行業紛紛上演的好戲。
新興企業如何搶占市場?首先要靠資本和政策扶持,才能獲得立足之地,然后呢?
近幾年,我國機器人產業市場近幾年擴張,不斷有新企業涌現,包括大企業旗下的子公司、創投基金扶持下的新秀,目前只能在相對低端市場領域搶占份額,利用“進口零部件+國內組裝”等模式,“殺入”行業,這確實是創業公司發展的合理模式,但關鍵問題在于,然后呢?
許多企業新聞往往以融資作為重點宣傳方向之一,似乎是資本的扶持意味著實力,有了資本,企業可以做本體,做零部件,做解決方案,承擔起一條產業鏈的重點環節,把整個行業打造地欣欣向榮。然而在應用端,制造業的龍頭企業依舊對外資品牌保持較大需求,國產機器人企業無限擴張卻很難打入實際應用,終于制造出了“虛火和泡沫。”任由資本一哄而上,機器人產業只能在低端產能上無序擴張,甚至帶來價格戰等不利因素,導致行業錯失發展機遇。
相比“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”地艱苦創業,資本的注入似乎的有更大的力量,在這種情況下,企業更應該保持初心,踏實做產品,吸納資金鳴鑼上市的路子并不適合“年輕”的機器人行業,對于一個新興發展不久的行業來說,潛心做產品比任何事都重要,本末倒置一定是危險信號。
與任何行業市場發展一樣,機器人產業發展沒有捷徑可走,不能急于求成。對地方而言,應當遏制投資沖動,堅定自己的發展戰略,警惕規劃熱、投資熱;對企業而言,必須靜下心來,耐得住寂寞,找對方向進行產業研發、技術攻關,擁有自己的話語權。
硬道理
上一頁
上一頁
相關新聞
2021-09-15